债权人怎样才能申请执行
在债权债务纠纷中,如果法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判决,但是债务人已经不执行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时,债权人是可以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那么,债权人怎样才能申请执行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债权人申请执行的条件
申请法院执行的条件主要有:
1、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必须已经生效;
2、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具有可执行的内容;
3、申请执行人必须是法律文书规定的权利人或者权利承受人;
4、义务人没有按期履行义务;
5、属于执行法院管辖。
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期限
债权人向法院申请执行会出现几种情况:
案件进入正常的执行程序。如果发生时效中断,按照“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规定,将出现以下情况:
1、权利人申请执行时即重新起算时效期间,但事实上权利人正在行使权利,而时效却不中断
2、在案件执行过程中,可能时效已满,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司法解释对此问题有所纠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4条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有关的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的请求。从提出请求起,诉讼时效中断。经调处达不成协议的,诉讼时效期间,即重新起算;如果调处达成协议,义务人未按照协议所定的期限履行义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期限届满时重新起算。”
三、撤回申请执行后的时效
当事人申请执行后又撤回申请
《民法通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起诉后又撤诉是否中断时效。有人认为,既然向义务人提出履行的请求可以中断诉讼时效,而且没有对请求方式、后续行为等作出任何限制,那么当事人的撤诉行为也当然可以中断诉讼时效,相应的,撤回执行申请应当中断时效。
但是,首先,权利人申请执行后又撤诉,表明权利人否定了权利的行使,放弃了请求法院依法对某一实体权利予以保护的要求。按照诉讼法上“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不发生起诉的效果,也不产生诉讼时效的中断。我国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七条也规定,请求人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其次,法律对时效中断的次数没有限制性规定,根据时效制度的立法本意,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重新起算后仍然可以依法中断,没有次数限制。
综述,债权人申请执行时是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的,首先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需要已经生效,其次,债务人也就是被执行人需要有可执行的财产,另外,需要债务人没有按期履行义务。
(免责声明:局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我们删除)